随着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推进,“中国企业走出去”掀起了新一轮的高峰。作为一家在中国有29年发展历史的跨国型企业,我们也在和中国企业进行诸多的合作项目。我们在100多个国家都有市场覆盖。中国企业可以有效地运用我们的销售渠道实现本地覆盖,去拿到各种各样的生意机会。
目前,施耐德电气中国有一个数十人的团队,可以调动全球资源帮助中国企业在国外落地。比如跟中建材这样的大型央企合作,响应总理号召强强联合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。当一个中国公司到一个国家,在那里我们本身就有销售网络,而且我们对当地情况熟悉,这家公司有投资,带着资本去,我们会在落地方面给予他们一些帮助,这样就有效地帮助这些公司减少了风险。中信建设在安哥拉想为当地社会做一些贡献,建一个职业高中,找我们帮忙,我们就把我们职校的老师请到那里,并捐款建了一个实验室,利用全球的施耐德电气教师计划,解决教员问题。学校建起来了,业务也就做起来了。这就是“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。
作为一家跨国公司,我认为我们也必须学会混合所有制的模式和思维,以实现多赢的愿望。中国未来有一大批可能成为中国“独角兽”的企业,为此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基金,以小股东的身份投资那些在智能硬件领域创新的国内企业。在中国做硬件要学会“赌石”,也要学会“雕琢”,所以我们很愿意帮助这些发展中的硬件企业,并且愿意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帮助他们的长期发展。
刘世锦:最近两年有人讨论中国现在引进外资的问题,实际上中国缺的不是钱,不是资本,而是技术、设备、管理、工艺、体制机制、供应链、营销渠道、品牌,甚至是文化。
我们也需要重新界定内外资企业,与时俱进看待内外资的区分方式。更多地要看这个企业在中国土地上是不是有效利用资源,提高生产效能,最后造福中国人民,同时推动世界经济发展。
我觉得外资企业“十三五”机遇更多。外资企业在中国构成是比较复杂的,很多不适应中国现在转型升级要求的外资企业正在退出,与此同时很多外资企业的“好东西”,比如技术工艺、管理、文化在中国继续传播。同时,这些东西和资金是连一起的,产业投资者是中国需要的。“十三五”之后,国内的需求已经打开了,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多,相应的产业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,这是很大的产业重组、兼并、淘汰、清理的过程,这对外资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机会。通过帮助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而获利,这样外资企业的市场地位和行业地位也会进一步加强,实现协调发展。
朱海: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。以施耐德电气为例,我们公司注册地在巴黎,在法国上市,公司的属性是欧洲公司,最大的股东是美国人,中国员工人数有26000人,占比最高,公司的全球管理层在欧洲、亚洲跟美国各有三分之一。
中国现在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需要有更包容的心态来容纳世界,这不仅能赢得世界更多消费者的尊重,也能更好地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。
以智能制造为例,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有二三十个工厂,都达到了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标准。我希望能做中国制造企业的“医生”,先帮他们提高管理水平,然后再上自动化的系统——先医后药。
而在清洁能源方面,我认为也不能仅仅是研发,更重要的是业务模式、合作方式的创新。我们做了许多跨界合作领域的创新尝试,尤其是能源运营商与我们这样的能源设备商之间能够有跨界的合作。例如,我们与新奥集团的合作,将施耐德电气法国实验室的最新技术与国内市场结合。两年多来,合资公司运转十分良好。这种跨界合作正带来新的业态、新的市场